西湖美景 科举盛会——刘海峰教授、张亚群教授、郑若玲教授参加
“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3月26日至29日,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天津市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所共同协办的“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美国、日本、韩国和宝岛台湾的1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襄盛举。我院刘海峰院长、张亚群教授、郑若玲教授、王日根教授、陈兴德老师、覃红霞老师应邀作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徐萍博士后、宋巧燕博士后、08级博士生刘一彬、刘希伟、林上洪、张森、09级博士生冯建民、冯用军和院友田建荣、李兵、罗立祝、张耀平、吴根洲、樊本富、姜传松、毛晓阳、钱建状、林介宇等20余人参会并作了学术报告。
3月27日上午,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开幕式在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沈松勤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叶高翔教授、国务院文化部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俊杰女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原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顾问高明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名誉主席王戎笙先生、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执行主席张希清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龚延明教授、台湾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顾问李弘祺教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何忠礼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朱瑞熙先生、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顾问王瑞来先生、 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乔丽娟研究员、韩国成均馆大学何元洙教授、美国圣心大学柯任达(Thomas D Curran)教授等 出席。叶高翔教授、张俊杰女士、高明士教授、张希清教授等先后致辞。随后我院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刘海峰教授主持了第一届会员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愉先生向大会报告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历程,公布了理事酝酿过程,大会以鼓掌方式通过了48位理事候选人,其中我院张亚群教授在随后的理事会上当选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郑若玲教授当选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
在两天的会议期间,共进行了10次大会学术报告会及90余次分组学术讨论会。刘海峰教授除应邀主持第一场会员大会并在第二场会员大会做专题发言外,还应邀做了《为科举正名》的学术报告,该报告是刘海峰教授200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科举制平反》的姊妹篇,报告从科举作为“一个被妖魔化的名词”切入,从“一个被长期误解的制度”深化,透过历史的表象和纷繁复杂的现象,生动而深刻地辨析了当今科举学界和社会大众对科举的“七大误解”——科举制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所以罪大恶极、科举考试脱离实际、李白杜甫等未考上说明科举不能选拔真才、科举制是统治者愚民的产物、八股文是蠢笨的产物、科举制度是统治阶层内部的选拔、皇帝经常凭个人好恶随意决定及第名次。他认为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科举,非恶制也”,最后提出,“为科举正名,消除人们对科举制的误解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刘海峰教授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
张亚群教授做了《废科举对汉字文化的影响》的学术报告。张老师认为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西文地位上升,对以汉字为载体的科举考试产生一定冲击,清末变革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与形式,降低了汉文考试要求。科举废止后,汉字文化失去选才制度的有力保障,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日益下降,汉字文化陷入深重危机。这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郑若玲教授报告题目为《废科举的教育影响》。她认为废科举对教育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兼得。从利的方面看,废科举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带来了女学的兴起。从弊的方面看,废料举使得教育的普及失去了制度的推动与保障,并造成新式教育的贵族化倾向。废科举于其时的教育虽带来弊大于利的影响,但历史的脚步无人能阻,且废科举对于开辟现代教育之路的积极意义至为深远。
在分组学术讨论会上,徐萍博士后的报告题目为《科举考试的公正追求及其悖反》、宋巧燕博士后的报告为《从诂经精舍的文学教育考察其科举色彩》、08级博士生刘一彬的报告为《试论科举文献的独特性与专门性》、刘希伟的报告为《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商籍考论》、林上洪的报告为《科举革废与师生关系》、张森的报告为《明清顺天贡院的修建及经费探究》、09级博士生冯建民的报告为《科举制度对社会教化的作用及其启示》、冯用军的报告为《跨学科视野的新科举学:概念、范畴与方法论》。院友田建荣教授做了《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关系研究》的大会报告,院友李兵博士做了《清代科举研究六十年回顾(专著篇)》的报告、吴根洲博士做了《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的报告、樊本富博士做了《灿若群星:清代状元成就综览》的报告、姜传松博士的报告为《清代江西举人的地理分布及特点——明清比较的视角》,院友毛晓阳博士后和罗立祝博士做了《清代宾兴之教育公益传统溯源》的报告、钱建状博士后做了《徽宗朝停废科举真相辨正》的报告。他们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相当热烈的讨论,凸显了我院作为“科举研究重镇”的地位和实力。
水光潋滟晴方好。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大会于3月28日下午在华北饭店缓缓落下帷幕。闭幕式由李世愉研究员主持,龚延明教授和沈松勤教授分别做了精彩而回味悠远的闭幕致辞,向与会嘉宾做了美好的祝愿,让我们对下一届科举会议充满了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