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学:一个广阔而专门的研究领域,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新兴学科(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1期。《教育评论》1999年6期转摘
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历史研究,2000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2001年2期
科举术语与科举学的概念体系,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2期转载
论“科举学”的广博性,东南学术,200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6期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转载;《考试促进人的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5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转摘;《高等学 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3期转摘;《北京日报》2003年3月4日转摘;《中华读书报》2001年10月24日转摘;《文摘报》2001年11月4 日转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3期转摘
“科举学”的旨趣,《考试研究》2002年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科举学":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转摘
“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7-8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0期转载。
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厦门大学学报,2002.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3期转摘
知今通古看科举, 教育研究,2003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5期转载。("科举,非恶制也",《教育史研究》2003.1)。《教育发展年鉴》,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年4月。
科举教育与"科举学",《中国书院》 第5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中国与东亚的教育传统(一):中国的教育与科举》,台北:喜玛拉雅研究与出版基金会,2006年7月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 厦门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6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12期转载。
科举文献与"科举学", 台大历史学报, 第32期,2003年12月。
《泉州古代科举》序,见陈笃彬等著该书,齐鲁书社,2004年9月
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中国考试2005年1月,上半月刊研究版
为科举制平反, 书屋, 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5期转载;《基础教育》2005年6期转载;《中国社会导刊》 2000年14期转载(《终结科举恶制;100年的误会》);《深圳特区报》2005年月转载(《理性认识和评价科举制》);《文摘报》2005年3月 6日转摘;《最佳教育随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英文版见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1, No.2, 2006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7期。
重评科举制度, 厦门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3期。
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4月号下半月
《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序,见李兵著该书,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科举西传说的来龙去脉,考试研究,2005年第1期(创刊号)
百年回眸科举学,《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
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科举百年,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8月号下半月;新京报,2005年9月1日。
对科举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新京报,2005年9月7日。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序,见张亚群著该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中国大陆科举研究的发展与演进,见《东亚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6月。
科举在国外,南方周末,2005年10月6日。
科举制百年祭,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4期;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9日(《科举制度应该如何评价》);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期转载;《高校招生》2005年《招生考试理论专辑》。
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学术月刊,2005年1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1期
科举制为何需要平反昭雪,湖北招生考试2006年2月号下半月。
科举制对域外的影响:文化的迁移与回归,《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二),台北: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6年4月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科举传统与东亚考试文化圈,《中国与东亚的教育传统(二):东亚的书院传统与近代教育的转折》,台北:喜玛拉雅研究与出版基金会,2006年7月
科举民俗与科举学,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学术月刊,2006年12期;《文摘报》2001年1月12日转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26日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3期转载
2005:中国的科举年,教育与考试,2007年1期
科举文化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闭幕总结,《科举文化与科举学》,海风出版社,2007年5月。
《科举学论丛》卷首语,《科举学论丛》第1辑,线装书局,2007年6月。
科举试卷的史料价值--以科场策问为中心,《科举学论丛》第1辑,线装书局,2007年6月。
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科举学的特点,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6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12期
科举学与书院学的参照互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1期。
科挙學の形成と发展,日本北海道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第35号,2007年8月
地域性与相关的科举文化圈----日本科举制之考察(吴光辉、刘海峰),日本学术研究志(日文),2007年创刊号。
科舉學과書院學의 參照互動,韓國學論叢(韓國),第30輯,2007年。融会贯通科举学--刘海峰教授访谈录(刘海峰、林介宇),《科举学论丛》2007年第2辑,线装书局,2007年6月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3期;新华文摘,2008年20期转摘。
科举含义与科举制的起始年份,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
科举制与儒学的传承繁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科举文学与科举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科举文化与古代文学的关联,《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贡院:千年科举的背影,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5期
科举学的教育视角,理论月刊,2009年5期。《新华文摘》2009年15期转摘
2008年科举研究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09年第1辑,线装书局,2009年6月
跨学科、国际化的科举学研究,《科举学论丛》,2009年第2辑,线装书局,2009年6月
正说科举,《理工大讲堂录》,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学科交融产生科举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8日
简评《明代科举文献研究》,光明日报,2009年12月12日。
策学与科举学,教育学报,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4期转载
科举评价与高考改革,见《聆听新知:2008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北大讲座》(教育卷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009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10年第1辑,线装书局,2010年3月。
为科举正名,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3期
科举就像古代帆船,科学时报,2010年9月7日
科举政治与科举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1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转摘。
《多学科视野的科举学研究》序,见冯用军著该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2010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冯建民),《科举学论丛》2011年第1辑,线装书局,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