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2007年4月13日晚,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院会议室举行了主题为《我的高考 中国的高考》的周末学术沙龙。院长刘海峰教授、副院长谢作栩教授、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副教授、覃红霞博士、陈兴德博士、朱宇博士等师生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沙龙。专程从北京来我院采访高考研究的《中国青年报》社采访部主任周珣、副主任原春琳两位记者也参加了沙龙。
沙龙由刘海峰院长主持。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谢作栩教授首先谈了自己当年的高考经历及感想。在回忆了自己在上山下乡9年之后,于1978年参加高考的一些生动事例和场景,谢老师感叹地说,“文革”十年几乎埋没了一代人,若高考没有恢复,中国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会十分低下,恢复高考一举扭转了局面,国家和民族开始振兴。
刘海峰教授也对当年自己独特的高考经历作了介绍。刘老师是在1977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当年他共参加了两次高考:第一次是11月前举行的艺术类考试,第二次是12月下旬举行的普通考试。当时艺术类考试与现在的考法不同,其文化课考试单独进行,是与12月份的普通高考不在一起考。1977年的高考是由各省统一组织考试,评卷则由各个地区负责评卷,这与后来的全国统一考试还不太一样。对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策,刘老师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当年邓小平扭转乾坤,恢复高考的历史功绩。
之后,郑若玲副教授、陈兴德老师、覃红霞老师及在座的许多博士生、硕士生也都分别谈了自己的高考经历以及对高考的认识。讨论中,大家或慷慨激昂,或黯然神伤,或谈笑风生,或娓娓道来,气氛十分热烈。大家都觉得对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高考都是一段特殊的人生体验。每一个人的高考构成了中国的高考,中国的高考改变了每一个大学生的命运,“我的高考 中国的高考”是每个人都有话要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