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话高考(开栏语)
刘海峰
“三十而立。”一转眼恢复高考已届三十。凡事过了三十年,多少有些值得总结的地方,更何况高考这样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考试制度。
如果说2005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中国学术界的“科举年”的话,那么,2007年必将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高考年”。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高考改革也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今年是高考恢复30周年,也是高考改革讨论最热的一年,从年初就开始燃起的“高考热”将延烧到年末。今年高考不仅报考人数将创历史新高,而且开始在广东等四省试行新课改后的高考。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春节期间推出大型访谈节目《春天里的七次约会》,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的77级同学会、高考恢复30周年座谈会、高考改革研讨会。在纪念高考30周年的氛围中,又有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废止高考的提案,增添了高考话题的热度。与此同时,多数媒体都已开始或即将推出有关高考恢复与改革的专题;不少关于77年高考的回忆录面世;通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还将出版有史以来第一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还有许多学术刊物将开辟高考研究专栏。
除了高考,很少有哪个教育活动会长久吸引举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很少有哪个历史事件过了30年就会引发无数的回忆和感慨。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一次的高考,吸引着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目光,每到考试和录取季节,更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中心。高考改革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 今年高考改革更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其实,对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
然而,当今对高考制度,总体而言是新闻报道多、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一般议论多、深入探讨相对较少。高考是一个谁都可以说上两句的话题,又因为其利弊都十分显著,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论说高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对高考这样一个影响重大的国家考试制度,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和激愤,还需要冷静和理性,否则所发言论就可能变得情绪化。由于高考是一个至为复杂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制度,站在某一种特定的立场去评说,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去观察,可能所见都是事实,所言也都有一定道理,但也可能会出现盲人摸象、各说各话的情况。因此,在评价高考时,重要的是应全面和客观,而要理性地、全面地评价高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就应该对高考作深入的研究。
作为中国高考研究的重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尤其是以院为依托的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将高考改革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全国研究高考制度最多的研究机构。为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并为前来联络的中央和地方媒体提供制作高考30周年专题的相关素材,我们特开辟“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暨高考改革研究专栏”,刊载有关信息,录入一些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高考恢复与改革问题作较为全面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