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高考研究 >> 刘海峰 >> 正文

高考改革应稳中求进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12年01月16日 浏览次数: 字体:A+ A-

近日, 上海交通大学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推出 “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的新策。 在首批“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试点的江浙沪三地,共有300余名学生报名,申请以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身份入学上海交大。 校方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复试人选。按照 《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实施办法》, 凡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向上海交大提出申请,进行报名。 考生通过面试和特色测试, 将成为上海交大预录取人选,考生虽然仍需参加所在省市高考,但高考成绩作为最终录取的参考,只要高考成绩达到当地一本线,即可被上海交大相关专业录取。 18日,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复试在闵行校区举行,首批经过“入学申请制”专家初审选拔出来的82名学生应邀来到学校, 参加答辩、面试及特色测试。

自主招生是国家赋予高水平大学选拔人才权利的改革和创新,这次上海交大参照西方著名大学的招生模式,首次以申请入学的方式来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与近年来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在自主招生中的一些改革类似,也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

因为高考改革举步维艰,牵涉面太广,而自主招生范围有限,影响面可控,实际上成为中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试验田。

高考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高考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改革涉及到利益再分配,往往成为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矛盾集合点,因而其改革难度大、影响深、波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高考的每一步改革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激烈的讨论。

经过多年的运行,高考的利弊得失都十分显著,对待同一项高考改革,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立场、 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高考改革又是一个谁都说得出看法的问题, 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人,任何家长、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某一个角度看可能都有道理,都可以谈出自己的道道来。 但是将这些意见集合起来,有些可能是互相对立的。

例如, 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距相当大的国度中,对招生指标分省定额分配的意见,便聚讼纷纭、争论激烈,不同地区的人看法很不一致。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问题, 牵涉到情理与法规、落实教育平等权利与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承载规模的矛盾,因此很难有一个两全的解决之策。

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等文化巨人就已遇到人才选拔中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两难选择,千年之后,我们还是不易解决这个难题。

在利益、观念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群体的观念不同、利益不同,对高考改革的诉求也不同。 民众对高考改革期望很高、诉求很多,由于关系多元利益主体,高考改革时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矛盾不容易调和。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 我们既不能患 “高考改革恐惧症”, 也不要患“高考改革急躁症”,避免改革中的急躁情绪。 如何制订满足时代需求且易于遵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公平与科学往往存在矛盾。 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盘考虑,极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 大众对公平的注重与追求,使得高考追求科学性和效率的努力受到制约。 高考改革应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它的公平和科学选才原则,而万变的是考试形式与内容可以不断推陈出新。 高考改革万变不离其宗,尽量兼顾公平与科学,在两者产生矛盾时,尽量在两者之间求得基本的平衡。

展望新的一年,招考改革应该稳中求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章中提到,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相信这个国家级教育改革决策咨询机构能在2012年成立, 切实指导和推进招生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