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高考研究 >> 刘海峰 >> 正文

西北联合大学的命运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13年01月02日 浏览次数: 字体:A+ A-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7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5/07/content_65774.htm

 

抗战时期存在的西南联合大学,至今仍声名显赫,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与之同时诞生的西北联合大学,命运却大不相同,不仅一般人多没听说过,甚至许多高教研究界的人士都不知其名。

    作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学者,过去我对西北联合大学也很少关注。日前,我应邀到西北大学出席“西北联合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论坛”筹备会议,对西北联合大学才有较多的了解。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9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来,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193843日,教育部下发了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该《方案》规定:“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院系仍旧,经费自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份起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院经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

    19387月,教育部又指令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为西北工学院;农学院则迁往陕西武功,与当地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成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为师范学院。19398月,西北联合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北大学,共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4个院。不久,师范学院和医学院又相继分别独立为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文理、法商学院组成西北大学。1940年,西北师范学院开始迁往兰州,成为现今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1946年,西北大学由汉中迁往西安。西北工学院则在抗战胜利后迁至咸阳,即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目前中国有十来所大学的历史与西北联合大学相关。

    在筹备会上,大家自然会谈到为什么西南联合大学赫赫有名,而西北联合大学却不为人所知。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联合建校母体不同。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等当时中国最好的三所大学组建而成,这三所大学原来都已声名卓著。相比之下,西北联大是在几所专门性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原有的基础不一样。虽然西北联大也会聚了全国大批著名的学者教授,如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文学家许寿裳、哲学家李达、政治活动家许德珩、罗章龙、翻译家曹靖华、历史学家侯外庐等人。但跟西南联大相比,毕竟还略逊一筹。

    其次,存在时间较短。西北联合大学连同西安临时大学一起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因而不可能做出像存在八年的西南联大那样的成就来。当时的西北联大所在地--西安、汉中等地距离解放区延安较近,时有学潮,国民党政府担心大学受共产党的影响,对西北联大严加控制,最终在成立不久又将其拆散,重组为四所专门性学院。当然,改组西北联合大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使各分立的学院“各化成为西北自身所有、永久存在的高等教育机关”。真正以西北联大名义毕业的学生只有一届,人数不多,而其他非西北联大的师生相对西南联大而言,对联大比较少认同感。

    此外,历史容易将同类事件中相对次要的部分遗忘。历史就像一位老练的编辑,往往突出同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次要的部分或者被舍去,或者有意无意被遗忘。在西南联合大学占据人们历史记忆的情况下,很少人会去注意抗战期间还有西北联合大学。其实,抗战时期另外还有一所同样被人们遗忘的联合大学是1942年才成立的东南联合大学,该校在福建建阳,由暨南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30多所公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联合组成,只是存在时间也只有不到两年,所以现今也很少人知晓。

    不过,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的子体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西北五校。因此,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重要转折,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