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5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3/05/content_60656.htm
雷锋已成为特定时代奉献精神的一个符号,是中国传统行善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雷锋精神有许多方面,如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等等。这里着重就助人行善与道德重建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厚黑学”盛行,过去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往往被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所取代。现在亟需重建道德秩序,崇尚道德行为,贬斥失德现象,引导人们知是非界限、明荣辱之分,增强道德荣辱感和道德判断力。
然而,学好如登,学坏如崩。要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简单的道德说教对年轻人效果有限,因此不仅要宣传灌输,更重要的是探寻春风化雨的途径。最近媒体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雷锋,在生活中,雷锋也是一个爱美、爱照相、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这就在高大的形象之外,让人感受到一个更具亲和力的雷锋。
在目前大学校园重塑文化精神的时候,笔者认为提倡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也无不可。要像雷锋那样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确实很难,但有人这样做或想这样做应该值得肯定。有人做好事是希望善有善报,然而确实也有人做好事不求回报,只因助人为快乐之本。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自己精神上也得到一种满足或快乐。
中国有格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或曰行善不求回报,才是真善。从助人者来说,施恩不求回报,为善不欲人知,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从受助者来说,我们也应该提倡报恩或懂得感恩。
当然,与现实社会中多数人的道德水平相适应,还是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更为可行。今天你帮助了别人,说不定哪天别人也会帮助你。中国古人认为行善能够积德,积德是行善的必然结果。积德甚至对身体健康都有好处,所谓“富润屋,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等说法,都说明修德可以养寿。
在提倡学雷锋、做好事的过程中,笔者觉得应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资源。老百姓喜闻乐见、民间流传很广的读物中,便有许多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当时提倡善的方式还是潜移默化的。例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等等,都是提倡行善积德的格言,在社会上流传很广。这与雷锋精神中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