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高考研究 >> 刘海峰 >> 正文

.高考改革:如何顺路线图到目的地?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14年05月12日 浏览次数: 字体:A+ A-

光明日报,2014年5月8日。http://news.gmw.cn/2014-05/08/content_11251083.htm

 

教育部201312月公布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又被一些媒体称为考试招生“总纲”,它包含了从初中到博士生招生的整个考试招生系统的改革,其中有关高考的内容更为具体: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这次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力度较大,是一个很有改革精神的方案,特别是“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引发了大众热议。

  高考制度被认为是相对最为公平的招考制度,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为什么还要改革?这是因为再好的制度实行久了都会出现弊病,或者说背离了制度设计的愿望,更何况高考这样影响重大的制度。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沈既济在论人才选举制度时便指出:“物盈则亏,法久终弊。”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凡法虽美,经久必弊。及其弊已著,时会大非,而不与时消息,改弦更张,则陷溺人才,不周时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