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高考研究 >> 郑若玲 >> 正文

校长推荐制需要新突破(郑若玲)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13年02月25日 浏览次数: 字体:A+ A-

 《中国教育报》2013年2月25日
2009年11月,北京大学启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迄今已试行4年。在民众的

忧虑与质疑中,校长推荐制呈渐进式发展,不仅获得推荐资质的学校与获荐学生

的数量逐年上升,而且对获荐学生的优惠力度越来越大,对获荐学生的评价也越

来越综合、灵活、生动、立体,力图做到对考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考核。 
然而,受公众对公平、公正质疑的困扰,校长推荐制仍无法摆脱“分数至上”的

窠臼,选才标准仍主要囿于学业成绩之考量,2013年,北大更明确规定,获荐学

生的基础学业成绩需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早在改革之初,媒体调查便得出:校

长推荐制遭强烈质疑,八成网友担心公平问题。在过去的四年,校长推荐制因较

好地做到了信息对称、过程公开、媒体参与、接受监督,越来越受到公众认可,4

年前几乎一边倒的质疑声已日渐式微,校长推荐制可以说是一项较成功的探索。

 
校长推荐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试点高校选拔了优秀生源,更在于对素质教育以

及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践行,同时也在于有力推动了高考多元化与多样化

的改革探索。笔者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试行至此,虽成效可鉴,但需要有

新突破。除继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原则,还可稳步扩大试点范围与规

模,并突破仅仅为考生提供“双保险”之功能,将高考成绩由刚性标准变为评价

学生的参考依据,甚或完全免除学生的高考负担,充分信任并采纳校长推荐制对

考生的综合考核结果,真正做到只需校长推荐便能上大学。唯如此,校长推荐制

才能真正践行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并有效地将中小学教育引导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