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科举学研究 >> 正文

第十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作者:刘亮 更新日期:2015年11月27日 浏览次数: 字体:A+ A-

2015年正值科举废止110周年,11月23-25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协办的“第十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纽约市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福冈教育大学、日本中央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明志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数十家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科举博物馆、学术刊物的120余名科举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就科举研究和科举学、科举制度、科举教育、科举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地研讨。

24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主持,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赖虹凯致欢迎辞,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李世愉,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三浦秀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长陈明庆,天津教育考试研究所所长岳伟,分别在开幕式中作了精彩致辞。除24日上午和25日上午在主会场的主题报告以外,24日下午的报告被分配在四个分会场进行。

本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与会代表多为国内外于科举研究方面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境内外知名学者如美国和台湾的李弘祺教授、美国戴沙迪教授、日本的三浦秀一教授、鹤成久章教授、水上雅晴教授、香港的李中清教授、台湾的徐泓教授、耿慧玲教授、中国社科院李世愉研究员、浙江大学龚延明教授等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大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来自教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博单位的各位专家学者或采用传统的历史考据法,或结合现代的数据统计法,或借助于社科理论的分析,充分体现出科举学系列研讨会跨学科、国际化、高水平的特点。

本届科举学会议是继2005年废科举百年之际在厦门大学举办首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本院再次举办的科举学盛会。我院师生积极参与了本次研讨会。潘懋元先生认为科举制无须盖棺论定,以利于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加深理论认识。刘海峰教授作了《科举停废110周年祭》的论文报告,论及了科举的选才功能、历史功罪,并表达了“还科举制的真相”和“替沉默的古人说话”的立场。郑若玲教授作了《知今宜鉴古——论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的报告,从科举所具有的公平精神、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以及科举立法对当代考试法治的意义等方面阐明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的现实意义。张亚群教授作了《论清末科举改革的历史教训》的报告,阐明了清末科举改革迟缓的历史教训,并从中总结出了高考改革应遵循的选拔性考试发展的一般规律。陈兴德副教授的《科举、宪制与制度理性》则认为科举制度是帝制中国的政治、文化宪制,科举被废后,中国社会需要基于制度理性重建宪制。覃红霞副教授的《科举法:底线正义与有限公平》则论及了科举法的形式、内容以及科举法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关系。此外,王璞副教授和硕士生石佳丽的《科举制与日本的福祚和祸患》、博士生程伟的《二十世纪以来乡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田书清的《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辨》、博士生刘盾的《乾隆年间江苏地区诗人的科举仕途——以沈德潜、赵翼、黄仲则三位诗人为例》、硕士生朱乐平的《清代福建进士的时空分布管窥》等报告也分别对科举学的不同领域进行了探讨。

总体而言,与会的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理论与现实、制度与文化、活动与思想等不同层面和视角全面考察和深入探讨了科举制,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了一场关于科举制与科举学的学术飨宴。正如刘海峰教授所言,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他还以“参加科举学研讨会的十大理由”为题,为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作了精彩而幽默的总结。

 

(刘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