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至29日,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联合主办,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承办。来自海内外的上百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提交学术论文60余篇。我院有5位教师、2位博士生与会。
本次会议充分体现“高大上”的特点:称其为“高”,是因为与会代表层次高,水平高,高朋满座、高手如林;称其为“大”,是因为大会开幕于故宫博物院,闭幕于国子监和孔庙,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称其为“上”,是因为学术论文属精品、专家报告上档次。故宫中的太和殿、保和殿是明清时期举行科举最高层级的殿试的场所,国子监和孔庙是殿试发榜后举行礼仪和立进士题名碑的所在,在这两个特殊的地方举行科举学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具有特别的意义。开幕式后,代表们还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等专家的带领下参观了故宫太和殿、保和殿等,闭幕式后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等专家的带领下参观了国子监和孔庙、进士题名碑。
大会的开幕式上,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王伟东先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希清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徐泓教授等作了精彩致辞。刘海峰院长还作了《科举制的遗产与科举学的意义》的主题发言,从制度遗产、观念遗产、习俗遗产、文献遗产、文物遗产五方面阐明了科举制遗产的分类以及科举学研究的意义,报告融汇古今、底蕴深厚,尽显厦大风采与大家风范。
在大会的分会场,张亚群教授作了题为《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再论科举文化遗产》的报告,探讨了弥足珍贵的科举文物以及非物质形态的科举文化,指明了科举“申遗”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为科举“申遗”增添了信心、提供了动力。郑若玲教授在《“学之有物 行而久远”:浅论科举学之教学推广——基于科举学课程果效之分析》中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分析了大学生了解科举的渠道、修课之前对科举的理解、修课之后对科举的感悟,论证了科举学与科举学课程教学的深刻意义。陈兴德、覃红霞副教授的《社会变迁、权势转移与清末科举评价——以上层绅士为中心》则依据“推拉效应”探究了上层绅士科举评价的立场,发现权势地位的得以维持是上层绅士漠然对待科举废止之基本原因。各位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涵盖广泛、内容深刻、观点新颖、引人入胜。刘盾、蔡正道等博士生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科举制影响深远,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学意义深刻,乃方兴未艾的专学。科举制与科举学突破国家的边疆、地域的边界,传播至世界的多个国家、影响着多种不同的文明,科举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次会议的系列研讨为科举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会议。

刘海峰教授作主题发言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在故宫角楼前合影
2014级博士生 刘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