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刘海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结题鉴定。这是该批次98项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的成果中唯一获得优秀等级的项目。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近日发布的《2016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情况报告》,获得优秀鉴定的成果选题新颖,研究规范,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新意。“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从政治、社会、制度、文化、考试、教育、法律等视角着手,以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为研究对象,以促进高校招生制度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更好地互促互进为目标,通过文献分析、广泛调研、国际与地区比较、统计分析、改革实验等方法,从理论上廓清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改革方案的利弊得失,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优点,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国际发展趋势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鉴定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概念界定清晰,采用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报告符合学术规范,结论有独到见解,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助于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按照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的要求,国家重点课题应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CSSCI上发表3篇系列论文。“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出版了标署课题名称的3部专著(其中一部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在CSSCI刊物上发表了标署课题名称的18篇论文,另加1篇核心刊物,远远超过了相关要求。该课题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刘海峰教授的《高考改革论》一书,近37万字,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赞誉,获得了第七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额尔顿吐教授的《中国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研究》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光明日报》发表“刘海峰专栏”高考改革系列文章获得袁贵仁部长的感谢批示。项目的多篇论文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刊物转载和收录。此外,课题组提交的三份研究报告获得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采纳证明。
2011年初,刘海峰教授提交鉴定的国家一般课题“科举学研究”,也曾获得同一批次所有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的成果中唯一的优秀等级。
(刘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