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4日—15日,“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工作坊在南京举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学术工作坊由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在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分别致辞。在主题发言阶段,李中清教授、中山大学桑兵教授、刘海峰教授、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岳南等分别就中国精英教育的四个阶段、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民国大学的历史特点与记忆印象、梅贻琦的儒家思想与治校精神等主题做了发言。
刘海峰教授的主题发言《民国大学的历史特点与记忆印象》指出,民国时代的大学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高度精英性,比较多样化,相对较自由,跌宕起伏、故事性较强等。现在的许多人十分追慕民国时代的大学和大学教师,但往往只注意到当时的学术自由风气和大师风骨,忽视了大学或高等学校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民国时期,学术大师辈出、教授治校等现象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历史可以追慕,却无法复制,因此不用慨叹“世上已无蔡元培”。
另外,工作坊的主体议程由五场报告和评论组成,刘海峰教授还担任了第一场的主持人。与会学者就大学史相关的多个议题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工作坊安排的评论人及其他与会学者就报告内容进行评论和研讨,其中包括近代大学的治理结构、大学风潮、大学学科体系建设、大学校长和著名学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数据库的使用和量化研究。工作坊还设置了独特的圆桌会议议程,包括“大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和“南京大学校史编撰意见征询”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