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颁发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90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50项,二等奖251项,三等奖596项,成果普及奖11项。其中教育学一等奖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7项。
厦门大学共有16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其中唯一的一等奖为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的个人著作《高考改革论》,刘海峰教授是全国连续三届获得该奖项一等奖的2位学者之一(另一位为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
至此,连同已经获得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刘海峰教授已经获得6次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成为厦门大学文科历来获得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最多的教师。此外,刘海峰教授还获得过5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科举学与高考改革等考试研究的系列著作累计已获11次部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具有原创性、领先性和高显示度,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3年评选一次,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由于国内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大奖尚未设立,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奖项,在目前各类重要评估中被视同为与理工科国家三大奖相当或接近的奖项。
《高考改革论》一书是刘海峰教授从已发表的众多高考研究论文中选编成一本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专书,多数论文发表在权威核心刊物或全国性大报,其中发表在《教育研究》6篇、《高等教育研究》4篇、《教育发展研究》2篇、《中国高等教育》4篇、《光明日报》11篇,曾被《新华文摘》重点转摘6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1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3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1篇,年度《中国教育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收录2篇,美国刊物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收录1篇。有的论文还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采纳、被教育部长批示感谢、被评为《教育研究》创刊30周年优秀论文,或为国家制定高考改革政策提供了具有重要学术支撑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明显的现实意义。全书分为“高考改革理论”、“高考改革政策”、“高考改革走向”、“高考历史回顾”、“高考改革反思”五个部分,反映出作者维护高考制度、稳步推进高考改革的理论观点。作者对高考制度进行人文思考与理论思辨,廓清一些对高考制度的误解,对高考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