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刘海峰教授出席“科举制度在金门学术研讨会”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16年10月03日 浏览次数: 字体:A+ A-

2016928日至30日,由金门县文化局、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办,金门大学华语文学系合办,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国文天地》杂志社协办的“科举制度在金门学术研讨会”在金门大学举行。来自金门大学、成功大学、台北大学、台南大学、(台湾)中山大学、金门燕南书院、金门县文化局、国史馆台湾文献馆以及大陆全国台联会、北京市台联会、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两岸教育界、文化界、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40余位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了大会报告。

此次会议由金门县县长陈福海、金门县文化局局长吕坤和、金门大学校长黄奇、北京市台联会副会长郑大等人作开幕式致词,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等作了主题演讲。刘海峰教授担任第1场会议的主持人和特邀讨论人,并在第4场会议中作了题为《状元筹、博会饼与金厦科举习俗》的大会报告,指出两岸博饼习俗并不是像传说的那样由郑成功部属洪旭所发明,而是从明清时期全国多数地区都有的博“状元筹”或“状元签”的科第习俗演化而来,在对这一演化过程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博状元饼作为科举文化的独特遗存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和魅力,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

金门素以文风鼎盛著称,据县志等记载,宋、明、清三代共出过39名进士,加上各氏族谱记载的已迁出的金门籍学子或后裔考上的进士,历代进士达50名。此次研讨会的举办,集两岸专家学者和各界之合力,为金门科举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对策,对科举研究及科举史料的挖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开展两岸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研讨会末尾还安排了一项由成功大学特聘教授陈益源、金门大学华文系主任唐蕙韵共同主持的“闽台科举文化合作研究”座谈会,两岸专家学者纷纷表达了真知灼见,期望今后能有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次研讨会是2013年9月在成功大学举办的“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的继续,必将推动科举学的区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刘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