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刘海峰教授作“高考改革的新进展”的开题报告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17年04月01日 浏览次数: 字体:A+ A-

2017年4月1日上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作以“高考改革的新进展”为主题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考制度改革研究’”开题报告。本次会议由副院长史秋衡教授主持,参会的有校社科处副处长冯文晖,我院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党委书记郑冰冰、张亚群教授、覃红霞副教授、陈兴德副教授、王璞副教授、郑宏副教授、洪志忠助理教授等教师及众多硕、博士生,项目组成员、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樊本富副研究员也特意前来出席。

    刘海峰教授报告分为四部分。首先,简要地介绍课题概况。其次,从高考在社会中的功能、国家关于考试的政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并对当前研究现状作了精炼的总结“三多三少”——新闻报导多,理论研究相对少;一般议论多,深入分析相对少;零星探讨多,系统理论研究相对少。其次,介绍其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理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其规律;二是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高考制度体系;三是进行国际比较。刘海峰教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此课题中着重强调调研的重要性,此课题现已经或持续或将要对浙江、上海、海南、山东等省的高考改革进行调研。再次,通过三方面对预期成果的描述,一是研究报告,其中刘海峰教授撰写的咨询报告《建设在13个省区设立教育部直属高校》意见已被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二是系列论文;三是系列著作,包括“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和“高考制度变革与实践研究丛书”中的多部著作。最后,刘海峰教授表示希望能“力争大手笔出标志性成果、争取鉴定再获优秀等级”,并强调做研究应当怀有“自强不息,至于至善”的心境。

    此次报告引起众多参会者思考,其中校友樊本富博士结合自己工作单位北京考试院谈论对高考作用、高考公平等的看法,张亚群教授发表自己对高考的观点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浙江与上海新高考方案今后是否可持续进行?二是学生进入高校时的优秀程度与高校毕业时的优秀程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覃红霞副教授也发表了自己对高考的思考以及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问题等。刘海峰教授对他们的一系列问题作了相应的回应。其后,潘懋元先生对此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肯定刘海峰教授的成绩并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高考绑架了高招?高考公平是指过程还是结果?最后,冯文晖副处长也对本报告作了精彩的评价,并刘海峰教授的科研业绩表达敬意。

 

                                                                                 (唐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