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21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办、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承办的“第十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越南、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的近110位科举研究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科举制与科举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和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教育研究院张亚群教授、郑若玲教授、陈兴德副教授,人文学院钱建状教授,以及博士生刘亮、蔡正道、许露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20日上午全体代表首先参观了即将开馆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该馆依托江南贡院明远楼这一明代科举建筑,是中国最大科举博物馆。之后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秦淮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素玉主持,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万,秦淮区政府区长林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李世愉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刘海峰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杨学为先生,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弘琪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中作了精彩致辞。此外,黄炎培先生的外孙、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孔来向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捐赠了黄炎培先生的举人袍复制品,蔡元培先生的孙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蔡磊砢捐赠了蔡元培先生的殿试卷复制品,广州胡宏伟先生捐赠了现代考卷阅读机器。
在上午的大会主旨发言阶段,刘海峰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江南贡院的保存与演变》的报告,认为清代苏皖分闱动议的失败,不仅使江南贡院的规模达到顶峰,也成就了世界专用考场之最,而且留下了一个难得的两省合闱的样本,为我们了解这种合闱体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民国时期,关于各直省处置和保存贡院的记载和争论,以江南贡院为最多,这为我们了解后科举时代贡院的消亡和保存留下了最详实的样本。各省对贡院的保存,以南京和江苏省的官员和民众最为用心。江南贡院成为各直省贡院记载最详细的贡院,江南贡院明远楼今天已成为科举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他的报告史料丰富、新颖,且图文并茂,给在场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下午的分组研讨中,郑若玲教授主持一场,并作了题为《科举学与高考改革》的报告,指出“科举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制度在考试规模、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实施、考试录取、考试弊病、社会影响、教育影响等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科举学的全面深入研究,可为高考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与深刻的历史教训。张亚群教授作了题为《刘劭人才品鉴思想评析》的报告,通过对东汉末年学者刘劭及其《人物志》的考察,分析了刘劭人才品鉴思想的来源、内容、地位与价值,还另外主持了一场大会报告。陈兴德副教授作了《科举评价的方法论初探》的报告,指出科举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在拓展科举研究视野、丰富科举制度内涵的同时,也导致科举评价的碎片化与片面性,认为全面、准确评价科举需要进一步整合科举研究成果,同时要强调将“前科举时代”与“科举时代”、“科举时代”与“后科举时代”、“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内容”与“考试形式”等方面评价的辩证统一。钱建状教授作了题为《南宋书院之复兴及与科举之关系》的报告,通过对南宋书院复兴现象进行剖析,认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并非仅有对立的一面,还有互相包容、互相缠绕甚至是不可割舍的一面。此外,博士生刘亮和许露也分别作了题为《隋唐科举考试命题与评卷变革考论》和《论鼎甲文化的现代启示》的报告,阐释了古代科举命题与评卷制度、科举鼎甲文化对现代高考、教育和社会的启发。
本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继续保持了高水平、高层次和高度国际化的风格。大会一共收到74篇论文,参与者多具有副教授、教授等较高职称,与会的境外学者人数较多、国别较广。学者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将科举制与科举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除了从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等角度探究科举学之外,本次会议还吸引了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加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教授作关于“科举与教育”的大会报告,蔡磊砢副教授作关于“蔡元培的科举之路”的报告,以及张孔来先生捐赠黄炎培的科举遗物等,从各个侧面证明了科举与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闭幕式上,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发表的讲话,充分肯定了科举学系列研讨会的意义,认为科举学研究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刘海峰教授作了精彩的大会总结,他引用宋代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的“四为”提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诠释本届科举学研讨会,不仅恰到好处地阐述了江南贡院和南京中国科举博物本次会议馆的鲜明特点,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科举考试制度的选才功能和历史贡献。总结立意深刻高远,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共鸣。此外,他还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论文中的科举研究成果,并宣布下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会议将于2017年9月在武汉大学召开。

刘海峰教授在“第十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第十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合影
(刘亮供稿)